共享单车,从起初让大家感觉到方便、快捷,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颠覆性革命,到现在成为“令人头疼”的城市管理问题,仅仅几个月时间。我归纳了下,大致包括三个问题:
问题1:无序停放,占用了城市其他资源
原本整齐的行人道上或者停车场,因为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,显得拥挤或凌乱。
问题2:民众素质被无情拷问
对共享单车进行恶意破坏。在小区里面,我曾经亲眼看见有些人拆卸车座;还有一次,我在定位上看到一辆黄色的ofo单车离我不远,然而等我找到后,发现车的坐垫上积满灰。原来这辆车的二维码和车号被人用涂改液恶意涂抹,无法正常扫码使用;甚至有些人为了独占,用链子将单车索性锁起来。
第三、“次生行业”生意兴隆
共享单车上线后,除了“私享”之外,还有人打起了用共享单车发财的主意。一些人将共享单车“改装”。他们把车身换了颜色,锁也去掉了,据为私有。小蓝单车能卖30元左右,其他共享单车也都在5元至20元不等。这一价格明显远远低于市场价。
对此,曾有人期望通过民众的素质提升来改变。其实,我也曾暗暗地“希望”过。
但转念一想,民众的素质果真可以解决人性或者本身商业模式的“缺陷”问题。
其实,在有着“自行车王国”之称的也曾经有一个“白色自行车”计划。可惜计划很快失败,因为几乎所有的自行车都在短时间内丢失或者遭到破坏。即使在首个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法国,最初投放的万辆单车中也有高达80%被毁坏或偷窃,很多单车被丢弃到塞纳河中,甚至被走私至海外。
移动互联时代,很多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。
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成功,其实要看顶层设计。所谓顶层设计,严肃地讲是从全局的角度,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、各层次、各要素统筹规划,以集中有效资源,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。
就拿整合社会资源来讲,以共享的理念解决城市交通问题,缓解交通问题,是一件好事。但共享单车在实际操作中,犯了三个低级“管理错误”:
1、责任问题
回到管理上来看,凡是责任不明、所有权不清晰的都无法管理。如果期待人性善或者素质提升来解决问题,需要走一段较长的路。
不是所有权,而是使用权和管理权问题。在这个时代,我认为使用权和管理权的重要性高于所有权。我们知道,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“责任到人”。凡是无法责任到人的事情或用目标或者激励等手段,控制的事情,就是不可行的事情。
犹如一个企业,每天都会用水用电,都会有很多公共资源供员工使用。但如果没有责任到人,就会出现下班没人关灯、关空调的问题。
2、 目标达成没控制或无法控制
所有的管理文化都有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。一种是人性善,另一种是人性恶。
最终,不管企业是属于哪类管理文化,严谨性文化或开放文化,都会通过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对目标达成进行控制。
共享单车完成一次交易,除了计算时间,计费外,合理停车才算完成了一次交易。但目前,共享单车停在哪里,是否合理停放,都无法管理。
3、 可实施性
一个好的商业模式,除了目标可控外,还要有可操作性。
有专家认为,共享单车其实也是“框”,如果硬要打着“人民“这个名义,不免也许会落得凄凉下场。就像如果一个人得到一个空鸟笼,那么一段时间过后,他总是会为了这个空鸟笼再去买一只鸟回来。
事实上,鸟笼对于这个人来说是个完全没有需求的物品,然而他却因为这个“零需求”去增加了额外投入。
三个天生的低级错误如果不能解决,共享单车不能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需求上选择独善其身,实现很好的控制,这个以人民名义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被异化掉。